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五艦隊(日語:第五艦隊/だいごかんたい Daigo Kantai ?)是舊日本海軍的一支艦隊編制。1938年初,日本海軍第一次組建第五艦隊,1939年底改稱第二遣支艦隊。1941年年中,日本海軍再次組建第五艦隊,負責本土東部防衛。1945年初,第五艦隊解散,殘部編入第十方面艦隊。
1938年(昭和13年)2月1日,日本海軍為了增援中國方面艦隊,決定組建第五艦隊,司令長官為鹽澤幸一海軍中將[1][2]。隨着第五艦隊的建立,中國方面艦隊麾下擁有着三支艦隊,分別為華北的第四艦隊、華中的第三艦隊以及華南的第五艦隊[3]。
1939年(昭和14年)11月15日,日本海軍開始着手修改中國方面艦隊。原有的第五艦隊更名為第二遣支艦隊[4],司令長官為高須四郎海軍中將[5]。第二遣支艦隊在改名前後,着手進行了大亞灣登陸作戰以及海南島攻略作戰。與第一、第三遣支艦隊日後規模縮小、降格為根據地隊不同,第二遣支艦隊直到戰敗都一直保持着相當的規模。
1938年(昭和13年)6月左右,軍令部事務當局制定了「昭和十三年度帝國海軍作戰計劃」,向日本陸軍作出妥協,放棄海軍一直以來堅持的對單個敵國作戰的策略,改為對多個國家同時進行戰爭的指導方針。該新計劃得到了軍令部高層的認可[6]。同年9月6日,眼見日軍無法在對華戰爭中取得速勝,昭和天皇也被迫批准了該計劃[7]。根據該計劃,日本海軍決定組建新的艦隊,以負責日本列島以東海域的作戰;同時考慮到美軍正在阿留申群島建設基地,新艦隊也要對此作好準備[8]。
1939年(昭和14年)4月,軍令部開始着手縮減中國方面艦隊的可行性研究。計劃是一開始先將第四、第五艦隊從中國方面艦隊中分離出來,進行適當的訓練[3]。同年11月15日,借着艦隊再編成的機會進行改編[9],新第四艦隊成立[10],第五艦隊的事情暫時擱置[9]。
1941年(昭和16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7月2日,日本制定了《根據情勢推移的帝國國策綱要(情勢ノ推移ニ伴フ帝國國策要綱)》。日本海軍內加強對蘇聯遠東地區的海軍及航空兵進行警戒的呼聲日漸高漲,7月10日,時任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上奏天皇,正式取得了成立第五艦隊的批准。7月25日,以細萱戊子郎為司令的第五艦隊成立,同日編入聯合艦隊[11]。
第五艦隊沿千島群島——日本本土東部海域——小笠原諸島(小笠原群島、火山列島等)一線展開。隨着阿留申群島戰役的開展,日軍一度前進至基斯卡島,因此小笠原諸島的防衛轉交予橫須賀鎮守府負責。1943年美軍開始發起反擊,第五艦隊頻繁在阿留申群島一帶與美軍交手。同年8月5日,第五艦隊與第十二航空艦隊聯合組成東北方面艦隊。
1944年10月,在南方的部分第五艦隊籍軍艦,參加了俗稱「志摩艦隊」的第二游擊隊,一同參加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海戰)。12月15日,殘餘艦艇轉入西南方面艦隊。1945年2月5日,西南方面艦隊解散,所屬艦艇全部轉入新設立的第十方面艦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